量產解惑時間,當我們把拆件好的產品圖給廠商以後,廠商往往會問的第一個問題都是:這個量多少?其實這個問題的涵義有幾個,第一個就是廠商開機成本划不划算,有沒有利潤?第二個就是模具要怎麼開來製作比較合理。最簡單的說明就是雞蛋糕了,大家夜市裡看得到製作雞蛋糕在火爐上烤的也是模具的一這類型,你看師傅考個五分鐘就可以倒出10個雞蛋糕,這代表師傅花五分鐘生產10個雞蛋糕,在工程上就代表著這個雞蛋糕有一模十穴的產能。
舉例來說,小明設計了一款漂亮的杯墊,他打算採用矽膠來製作,初步因為這個商品是新創的產品,小明也不知道有沒有辦法銷售,所以他保守的預估只要做1000組。廠商聽到的反應如果願意製作,那就會開始估算工時跟未來續單的可能性。
所以評估的重點有:成形一模要多久?機器成本攤提會是多少?大致上由這兩點來評估出最合理的穴數,並由此來估算正式的報價。
小明這個杯墊的案子僅需要1000pcs,並打算當成珍藏的文創商品銷售,代表續單機率不高,加上商品體積不大,成型時間短,所以預計以4穴來成型,成形一模需時180秒,所以代表需要12.5小時來製作;那如果以6穴來成型,成行時間秒數相同,大約只要8.3小時便可以完工;所以用4穴來做,因為模具小,所以模具費用較低,但製作時間拉長,變成單位成本高;用6穴的模具則相反,模具費用稍高,但製作時間短,單位成本較低。
所以問題就又回到設計師身上了,到底多少的售價可以cover工廠報出來的成本呢?行銷/銷售的能量足不足夠來應付大型多穴數的模具的價格呢?
現在更有新創團隊發明出新的做法,用3d列印機印出一個一模一穴的模具(當然成型次數可能也只有幾次)。或許是一個解套模具一開始費用超高的方法呢!